原載 [全國新書資訊月刊] 111期

 

美術年鑑、也可以稱做為視覺藝術年鑑,顧名思義便是將一年內所發生之與美術有關的,無論是新聞、評論還是任何大小資訊,有系統地規劃整理在一本冊子之中,然後出版。而美術年鑑在台灣發展的歷史約可追朔至1972年,由當時的中國郵報旗下的美術雜誌社所出版,但只出了一期便宣告夭折。之後,台南市政府於1982年主辦千人美展時也曾經出版一本美術名鑑,其中收錄了當時台灣的一千位美術家的基本資料,但也是就此一本即告終。

我們或許能藉由美術年鑑的出版與否,約略觀察出一個國家對於藝術文化的重視與否。鄰國日本自1936年起即由當時的帝國美術院附屬美術研究所發行第一冊日本美術年鑑,至今仍由東京文化財研究所繼續發行,一共累積了59冊。相對於日本美術界的持續穩定發展,台灣美術的路就顯得崎嶇許多。上述兩冊台灣美術年鑑的發行猶如驚鴻一瞥,台灣真正有計畫性且持續出版美術年鑑的,應屬於1990年的雄獅美術。

在接下來的段落中,便將台灣到目前為止較具代表性的美術年鑑約略分述如下。

1990~1997 『台灣美術年鑑』 雄獅美術

雄獅美術創刊於1971年,為台灣最早的美術專業月刊。從1971年至1990年, 雄獅美術在累積了19年的資源與經驗後,選擇在邁向90年代的頭一年,同時也是台灣藝術市場正準備蓬勃發展的年代,刊行了第一冊雄獅版台灣美術年鑑。
正如發行人李賢文在序中所寫道:「雄獅版台灣美術年鑑的出版,將是台灣第一本含有畫價的美術年鑑,也是台灣美術資訊首度完整地呈現在國人面前。這不僅代表了現階段台灣美術發展的情況,更代表了我們對三百年來,台灣幾千位美術家多年來努力的成績的肯定。」現在回顧起來,這本1990年雄獅版台灣美術年鑑確實有其承先啟後的重要地位,美術年鑑應有的體例,在此就已經獲得十分的展現。故在本文中,將以較大的篇幅來回顧。
1990年雄獅版台灣美術年鑑的主要內容共分五大篇。在89年度總覽之中,以台灣為空間座標,試圖完整去呈現了過去一年台灣的美術相關動態。做為一本美術年鑑,如何在有限的篇幅之內,將一年內發生於台灣這塊土地上,舉凡展覽、 運動等大大小小與美術相關之情報,鉅細靡遺且以不偏頗的立場來記錄,對於任何一個出版單位來說,都是艱鉅但也是必須完成的任務。在早期,能夠撰寫美術評論的人才並不像今天般的眾多,這也更加凸顯這本1990年雄獅版台灣美術年鑑的難能可貴。在這值得紀念的雄獅版美術年鑑元年,負責執筆撰述年度總評的是黃才郎, 其後緊接的是年度重要記事、年度展覽選介、年度美展綜覽、 年度獲獎名錄及獲獎作品選介等。這樣的體例架構,即使1997年之後雄獅不再出版年鑑, 還是被繼之的單位所承續下來。使用名稱或有不同,內容比例或有增減,但精神卻是一致的。

繼之,也是做為一本美術年鑑極為重要的部分-美術家名錄。這個部分對美術家本身來說是展現自我的一個重要平台,對收藏家來說,則是獲取資訊的重要媒介。尤其是在早年,資訊的往來溝通並不像今天如此頻繁快速且容易時,一本具權威性的年鑑就成了藝術品交易的重要憑藉。雄獅版台灣美術年鑑是國內第一本含有畫價的年鑑。若從近十多年來藝術品拍賣市場的熱絡程度往回頭看,1990年的這本雄獅版美術年鑑實有其指標性的意義與價值。美術家名錄這個部分對於一本專業的年鑑來說雖確實有其重要性,但相對地也必須投入相當的人力成本才能夠完成,對任何出版單位來說,都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緊接著,則是「台灣美術三百年」這個極特別的企畫。其中載錄了四百餘位自1662年至1989年台灣的已過世美術家略傳,對於曾經活躍的美術團體亦著墨介紹。並有林柏亭、潘元石、顏娟英、林惺嶽四位學者就各時期繪畫發展做重點論述。站在美術史研究的角度來看這份資料實為難能可貴。做為雄獅版台灣美術年鑑的第一冊,因著有本單元的收錄,無形中增添了其深度。

之後的美術資訊篇中詳列了各個與美術有關之單位的聯絡方式,這部分是美術年鑑的基本,當然也為雄獅以後繼續製作美術年鑑的各家出版單位所承接應用。
最後則是美術品鑑藏篇,其中收錄了60則有關藝術投資的Q&A 及89年中國書畫拍賣資料,可說是為日後漸漸高昇的藝術品拍賣風潮揭開了序幕。

重讀1990年雄獅版美術年鑑,發現除了美術評論的部分略顯不足(在之後的年度中有加強了這個部分)外,其他該有的架構皆已俱全。雄獅美術也秉持了同樣的精神,至1997年為止,共持續了8冊年鑑的編輯與出版。後來隨著雄獅美術月刊的停刊,雄獅版美術年鑑也完成了其階段性的任務,暫時卸下擔子,交棒給其他單位來發揮。

2002~2004 『台灣美術年鑑』(後更名為『華人美術年鑑』) 典藏雜誌社

2002年起至2004年,典藏雜誌社承接了製作並發行台灣美術年鑑的重責大任。
誠如當時的文建會主委陳郁秀在2002年典藏版台灣美術年鑑的序言中所言:「自從雄獅美術在1997年之後暫停了出版年鑑的計畫,四年多來國內陸續成立了許多公私立藝文單位,創作上也有不少新生代的加入,這些資料的收集與呈現,確實需要一個可以提供公眾查索的管道。」經過了四年的空白,台灣的藝術工作者以及愛好者,終於盼到美術年鑑的再現。
在2002年典藏版年鑑中,倪再沁為文總評了2000至2001年台灣美術的發展,題名為「蕭條與紛擾」。其後並收錄了美術創作者、理論研究者的名錄,以及藝術文教機構團體、畫廊、藝術中心、拍賣公司的資料。並且隨著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也因應收錄了美術類網站的資訊。到了2003年版,典藏將其視角由台灣擴大到全體華人世界,年鑑也正式更名為『華人美術年鑑』。其收錄的內容,在年度專論中分成了台灣篇、大陸篇、歐洲篇及北美篇;藝術大事紀也分為台灣藝壇、大陸藝壇、世界藝壇三部分。而藝術工作者的名錄收錄自然也就跨出了台灣,以全體華人為收集對象,大幅擴大了美術年鑑的視野。這樣的做法一直延續到2004年,也是典藏製作的最後一本年鑑。2005年起,台灣的美術年鑑的風貌又因出版單位的不同而有了大幅的轉變。

2005~2006 『台灣視覺藝術年鑑』 藝術家

2005年開始,由文建會與藝術家出版社合作,出版『台灣視覺藝術年鑑』,至今為第二年。這本由文建會策劃、藝術家出版社執行主編的年鑑,與過往雄獅及典藏版最大的不同是,藝評專論的增加與藝術創作者研究者名錄的消失。
藝術家版年鑑可概分為趨勢、現況與便覽三篇。期盼透過紀事、分析與條列資訊來分別呈現台灣視覺藝術過往一年的發展景況。所謂紀事,除整理條列出年度視覺藝術大事紀外,亦邀集台灣當代各領域之藝術工作者選取了十大藝術新聞與十大藝術展覽。而在所謂分析上,則是由當代藝術評論者與學者就當年度的藝術整體運作、美術館營運、展覽型態與藝評發展上,整理規劃出台灣視覺藝術的趨勢與現況;最後在資訊上,則是條列出藝術組織機構,包括美術館、文化中心、畫廊、拍賣公司、畫會、藝術教育系所等,以及藝術類圖書的出版資訊,作為參考之依據。
總括而言,藝術家版年鑑在紀事、分析上下了極大的功夫,能讓讀者對前一年度的台灣藝壇有更完整全面的認識。但因著藝術相關工作者名錄的取消,在資訊的提供上便顯得弱了許多。或許是因為網際網路的發達便利,很多資訊都在網上隨手可得,因而使得出版單位能夠省略這一部分,同時也節省了許多時間及人力力成本。美術年鑑,自此逐漸脫去工具書的刻板印象。

結語

以上以台灣三大主流美術年鑑為重點觀察對象,為美術年鑑的發展歷程做了概括性的論述。其實在它們之外,這些年來還是有一些藝術相關年鑑的出版發行(如華藝文化所出版的『華人藝術拍賣年鑑』等),但因受限於篇幅,故於本文中暫且不論。
對一位研究台灣美術史的人來說,能擁有正確且詳細的美術年鑑,是一件極為幸福的事。為了準備這篇小文,筆者重新將台灣美術年鑑的發展過程略略溫習了一遍,深覺從美術年鑑出版的這件事上,我們似乎也能觀察到台灣文化的特色。即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卻也缺乏一種持續深耕的決心與相對應的資源。在不到20年的光景中,即有數個單位籌畫過美術年鑑的出版。堅持最久的雄獅美術,也不過發行了八冊。與鄰國日本相比實有極大的差異。在日本,不僅有東京文化財研究所所發行的官方版本,民間出版社(如美術年鑑社自1929年起便開始發行年鑑,至今持續了78年)同時也以不同角度切入,編輯有別於官方的不同版本。文化的累積及養成,需要辛勤的灌溉與時間的作用。文化是厚還是薄,或許由藝術相關年鑑的出版發行狀況便可一窺一二。
美術年鑑的編輯與發行,確實是吃力且不討好的工作。在一切電腦化、網路化及書籍的去紙本化的現在,或許我們該好好思考美術年鑑發行的今時代意義。
期待未來能有一個專業網站,無論是官方還是非官方,能夠做到收集整理所有美術相關資訊,並隨時更新。那麼一部結合文字、圖像、影音、互動的網路美術年鑑的成型,可能就在不遠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epo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